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沧州师范学院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扎实做好迎评自建工作,全方位展现各学院特色与育人成果,教务处推出“一院一特色”系列报道,聚焦各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丰硕成果,彰显教育教学特色亮点,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美术学院特色亮点汇报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审核评估全面推进的背景下,美术学院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指导方针,紧扣应用型转型发展目标,聚焦人才培养核心任务,全面开展自评自建工作。
学院立足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需求,围绕“八个一”特色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为契机,构建“基础+实践+创新”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实现课程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推行“理实融合、校企协同”教学模式,依托实训工作室与校外实践基地,打造递进式实践教学链条,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通过教师校外挂职、行业专家引进、教学能力培训等举措,夯实教学改革基础。
一、学院简介
美术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6人,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职称5人,副教授11人,博士学历1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71人,占教师总数的94.7%。教师分别来自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美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以及俄罗斯、英国、韩国等国际知名艺术院校毕业。

拥有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画家、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市管拔尖人才、师院榜样、教学名师十余人。拥有中国美协会员8人(王通、刘树允、刘国胜、成龙、王用、安永平、张方明、韩雪),市工笔画学会主席1人(刘树允)、市美协副主席3人(王通、张超平、刘国胜)。

教师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美展,多次举办国内外个展,享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师资队伍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学院聘请多名知名院校名师和画家为客座教授,开展美育建设、学术交流、文化分享等各项活动,在观念提升、文化滋养、社会认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艺术引领。


美术学院开设“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中国画、绘画、艺术设计学”五个本科专业,呈现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美术类与设计类专业,理论性与应用型专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学院在科研项目上持续发力,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项目格局,科研项目多元拓展,稳步推进。科研成果丰硕,获批四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图集6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省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建立两个重点科研平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民间美术研究所、工笔画艺术教育研究中心。

学院积极动员教师以赛代训,成果突出,共获奖24人次。在“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展评中,1名学生荣获一等奖;在“全省高校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书画摄影作品大赛中一名教师(程颖)获得二等奖,两名教师获(古光辉、耿兰兰)获三等奖,一名学生(王若涵)获二等奖,一名学生(李金圆)获三等奖,两名学生(刘明、林铭静)获优秀奖。


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申报及课程思政讲课大赛中,学院斩获2名教学名师(刘树允、张瑞卓)、2个优秀教学团队(艺术设计专业、美术鉴赏教学团队)获课程思政课程大赛三等奖的佳绩。学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4门校级一流课程(工笔花鸟画、中国民间美术、书籍设计、艺术考察课程)完成合格验收。

二、“八个一”人才培养工作亮点和特色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美术学院紧扣国家战略部署,扎根地方发展需求,逐步形成并日益完善独具特色的“八个一”人才培养体系,以创新实践与深度融合彰显教育担当,为区域文化繁荣与国家战略推进贡献专业力量。
(一)一带:海兴帮扶,助力地方产业升级

在“一带”特色发展中,海兴县被认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方的重要起点之一。1987年,海兴县大口河盐场发现一艘西汉早期的大型沉船,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杜文玉据此推测,无棣港的航运活动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此外,当地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宋金时期的瓷器残片(如定窑、磁州窑等),以及来自龙泉窑、钧窑等南方窑口的瓷器,表明此处曾是南北贸易的枢纽。就此,学院聚焦海兴县地方产业需求,与当地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艺术产业帮扶项目。师生团队深入海兴当地企业调研,结合市场趋势与地域文化特色,为企业提供设计方案、品牌形象提升建议,推动传统产业品牌化转型。同时,以海兴为实践基地,将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真实项目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通过“校 - 地 - 企”协同发展模式,既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学生搭建了优质的实践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一路:教育援疆,文化润疆,筑牢民族团结纽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一倡议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烈反响与积极响应。新疆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一直以来也是学院积极推动的重要合作地区。学院组建援疆支教分队,连续多年选派师生奔赴新疆开展支教工作,将优质美术教育资源输送到边疆地区。支教过程中,师生们不仅承担基础美术课程教学,还通过举办特色艺术活动、开展文化交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与生活,以艺术之美滋养学生心灵,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同时,组织师生赴新疆、甘肃、西安等一带一路沿线省市进行艺术考察,沿着丝绸之路路线深入挖掘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以画笔描绘新疆风土人情,创作系列艺术作品,通过《情系巴州 文润新疆——沧州师范学院美术作品巡展》《情系轮台——沧州师范学院援疆美术作品展》《奋楫笃行在路上——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西域都护府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等各类艺术展览、文创产品开发等形式,向外界展示新疆魅力,践行教育援疆、文化润疆使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积极作用。

(三)一河:运河赋能,项目驱动,打造文化传承高地

河北省社科院(省社科联)与沧州师范学院共建河北省大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学院将紧紧围绕大运河文化建设战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系列主题项目。积极推进硕士点申报工作,以大运河文化研究为重要方向,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特色学科优势。与大运河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运河主题文创产品、策划文化旅游项目,并为集团设计logo标识,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在人才培养上,将大运河文化融入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开展运河文化调研、艺术创作,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使学院成为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举办“七彩运河大家绘”品牌活动,通过艺术展览、创意市集、学术研讨等形式,展示大运河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提升运河文化影响力。

(四)一协同:京津冀联动,资源共享,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学院积极参与“周末专家河北行”等活动,邀请京津冀地区高校、艺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学术资源。3月27日邀请赵国平先生莅临学院进行学术研讨,双方以此次研讨为契机,加强沟通交流,实现互助共赢。同时,选派教师赴京津冀优质院校交流学习,开展联合科研项目,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组织学生参与艺术交流活动、联合创作项目,近期开展的河北省赞皇县葛沟村乡村振兴项目,培养了学生的跨区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学院通过搭建京津冀艺术教育协同发展平台,实现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为京津冀文化艺术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五)一堂:人物铸魂,艺术传薪,构建思政浸润教学体系
“一堂”聚焦教学理论基础与思政课堂建设。在立德树人、构建思政课堂方面,学院积极探索创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持续打造“功勋人物进课堂”特色课程思政品牌,五年来完成“七一勋章入课堂”“百年同心向党 星光闪耀课堂”“为英雄造像,为时代讴歌”“国之脊梁——刘佳腾廉洁文化主题画展”,这些画展将思政融入专业教学,深入解析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以“课程思政+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功勋人物为榜样,让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文化自信转化为生动的艺术表达,实现艺术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以专业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课堂教学基础理论建设、夯实教学基础层面,学院聚焦教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齐越传媒学院进行跨学院、跨学科合作,融合构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优质教学体系。通开展“我与科学家跨时空对话”的“沉浸式”集体备课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从多方面深入探索教学方法与理论,为高质量的艺术教学筑牢根基,保障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与持续提升。
(六)一室:实训强能,成果转化,培育实践创新人才
“一室”突出实训实践育人功能,学院利用10个实训室建设20个名师工作室,涵盖五个专业方向,配备先进的设备与设施。设有3D打印、名画临摹、视觉传达、陶艺画瓷、书画装裱、综合材料、制版印刷、手工制作、雕塑艺术10个实训工作室。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121个,满足全部本科专业实习实训要求。

名师工作室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引入真实项目,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创作,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实训成果转化,设计类专业鼓励学生将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艺术设计方案;美术类专业通过参加各类展览、比赛、创业活动,实现成果的市场价值。近年来,学生在实训工作室中创作的众多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部分作品成功实现商业转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形成了“学 - 做 - 创”一体化的实践育人模式。



(七)一馆:艺术展示,文化传播,彰显学院品牌形象


洪昌美术馆在沧州师范学院“七色文化”体系中,被赋予“蓝馆”的独特定位,作为学院重要的文化窗口,承担着艺术作品宣传与展示的重要功能。自2018年以来,美术学院共承办校内外展览60余场,其中不乏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国家级展览,同时,还包括诸多名家特展,如天津画院院长李林河画作展,展出近100件以大写意花鸟画为主的美术精品,画家将军人气质与家乡情怀融入笔端,为师生和公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拓宽了艺术视野;“长河秋问 本土岩说——沧州师范学院当代岩彩绘画邀请展”,汇聚了以胡明哲教授为代表的众多岩彩艺术家作品,对推动岩彩绘画在本地的传播与发展意义非凡,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除名家展览之外,洪昌美术馆还承担了学院教师、学生的课业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与创意的重要舞台。同时,美术馆还开展艺术教育普及活动,面向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举办艺术讲座、工作坊,向社会公众传播艺术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成为地方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有力地彰显了学院的品牌形象。
(八)一支部:党建引领,先锋示范,培育时代新人

美术学院党总支师生联合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志愿服务、红色艺术创作等活动,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带动全体教师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党支部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以党建为引领,学院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党支部将继续保持昂扬的斗志,发扬优秀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未来的发展中砥砺奋进、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