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沧州师范学院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扎实做好迎评自建工作,全方位展现各学院特色与育人成果,教务处推出“一院一特色”系列报道,聚焦各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丰硕成果,彰显教育教学特色亮点,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史法兼修“青色”育人
政史学院组建于2019年,现开设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4个本科专业,依托师范教育优势,横跨历史学与法学学科领域,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院秉承“史法兼修,育时代英才”的教育理念,以“青色”文化品牌为核心,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为依托,以社团为抓手,打造“青史法韵”特色品牌,主要包含“青天问道”“青铜铸魂”“青史师道”“青莲问政”四个系列品牌,旨在通过专业特色、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教学创新、社会服务拓展及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强化党建引领,聚焦立德树人
(一)定向聚力,育人责任落实到位
——把方向谋大事,用好党组织会议。落实党总支和党支部书记职责,落实落细党总支、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
——强化思想武装,深学活用政策理论。强化党总支“第一议题”制度,将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持续落实到工作中。
——党员示范引领,推进党建教学深度融合。将党小组建立在教研室、课题组,立项校样板支部,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学生宿舍党员示范区,将入党积极分子、班干部、宿舍长纳入自律会巡查队伍,通过党建引领强化管理效能。


(二)打造“青色”教育文化,课程思政成效显著
——凝练“青色”教育文化,指引专业思政方向。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点,打造“青色”育人文化:“青史”喻悠悠华夏历史;“青铜”展巍巍中华文明;“青天”比杰出法律人才;“青莲”奠政行立学之基,集中体现学院育人理念及对学生的殷切期望。“青色院魂”指引专业思政方向。
——凸显“青色”文化特色,构建专业课程育人体系。课程《大运河文化》以深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底蕴增强了沧州人的文化底气,《中国古代陶瓷》展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法制思想史》致力培养学生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等,立项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持续推进“青色”课程思政建设。
——开掘“青色”教育资源,拓展课程思政实践场域。文博馆持续发挥新生入学教育、承办社团活动、服务社会良好作用,《中国古代史》等10余门课程,运用馆藏甲骨、青铜器等文物藏品,将课堂搬到馆内,不定期的讲座及培训活动,丰富了特色育人场域。



二、聚力实践育人,打造特色专业优势学科
(一)拓展理论课堂实践教学,提升专业课堂实践深度
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模拟课堂、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与实践基地合作,选聘优秀校外实务部门师资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授课。历史学专业教法课部分内容由十中、十三中历史教师讲授,法学《证据法学》和《法律实务》课程由沧州市人民检察院、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实务专家授课;法学专业学生 ' 以专践学 ',通过模拟庭审活动,零距离感受法律正义的内涵,深刻体悟法治精神的温度;文博《中国古钱币》课程由沧州市博物馆馆员担任,带领学生深入开展专业实践。沧州师范学院文博馆被评为2024年度沧州市先进社科普及基地。

(二)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拓展第二课堂实践广度
历史学、法学、文博以及政行专业均与多个实践基地建立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实践基地包括教育机构,涵盖博物馆、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政府机构等,为学生开展专业认知、社会调研、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拓展了实践课堂。政行学生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课题“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空间调查”深受好评。



(三)强化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提升服务地方实践力度
鼓励教师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参与社会服务,担任兼职律师等,开展法律讲座普及法律知识,参与地方历史文化法治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建议。学院积极为地方居民提供历史法治知识普及服务,发挥智库作用助力沧州经济社会发展。于秀萍教授多次为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开展大运河文化讲座,并受聘担任《沧州大运河文萃》编委;集体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河北卷•沧州篇》编纂工作。



三、聚心学风建设,阶梯式提升学生能力素养
(一)产出导向,阶梯式培养强化学生技能
开展“魅力大一”专业导航,帮助新生明确奋斗目标规划发展路径,大二、大三开展法考培训、教资考试经验交流、考研经验分享,大四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考公考编经验分享,助力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坚定职业选择。2023届有45人通过国家研究生考试分数线,24人被录取;2024届有45人通过国家研究生考试分数线,26人被录取,毕业生3308学霸宿舍,5人顺利通过法考,2人考研成功,6人省考进面;2025届46人通过国家研究生考试分数线,31人被录取,特别是21级政行专业37名同学,录取10人。


2024届考研录取情况

(二)以赛促学,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养
组建教师团队,助力学生以赛促学。在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等发起的“科学也偶像”短视频征集,张罗棋、暴楠连续两年获优秀作品奖;河北省“科工杯”美丽河北高分卫星遥感创新大赛,王域获影像制图类三等奖。举办历史讲课大赛、两笔字比赛等,多名学生获学校师范生课堂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一二等奖,获学校举办的七彩校园讲解大赛一二三等奖7项; 22 级历史学吴玉川获校爱我国防演讲比赛一等奖,23 级法学张一鸣获河北省学宪法用宪法活动高校素养组二等奖。

(三)健全落实管理制度,营造乐学向善学风系风
——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学院班子—教师督导—班团干部”学风督察体系,规范听课制度,畅通反馈渠道,强化整改落实。落实领导班子联系学生制度,开通政史信箱,以管促学营造朴厚学风。

——落实落细日常管理。成立安全教育领导小组,落实辅导员例会,落细值班、查宿、报寝,签订安全倡议承诺书等,确保学院安全工作底线。


——健全学生社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为历史“讲讲讲”社团、青年法学社、文博协会等配好指导教师等,全力助推学生课程教育、科研创新意识培养、服务社会等全员全过程育人作用发挥。2024年获校“五四红旗团总支”称号、2020级政行班获河北省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
政史学院将继续秉持 “史法兼修 ”办学理念,以 “青色”文化为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培养兼具历史底蕴与法治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