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保障”办学思路的“三位一体”
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一、学院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
数学与统计学院成立于2015年,其前身是沧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金融数学、小学教育(数学方向)四个本科专业,并承担着全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于2017年被评为沧州师范学院第一批产学研共建专业,2020年获批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通过验收;统计学专业于2022年获批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概率与统计”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分别于2023、2024年获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程”2024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目前有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和金融数学研究平台。




2、发展思路
数学与统计学院秉持学校“明德、博学、知行、日新”的校训,发扬“孜孜以求、团结奉献、精益求精、敢于胜利”的师院精神,积极探索,守正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宗旨,在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三保障”办学思路,总结多年教改项目研究成果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本科办学15年来,已经积淀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文化底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千余名优秀的人才。
“三保障”指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专业知识素养的养成,以强有力的实训环节保障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保障创新能力的提升。
(1)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素养的养成
数学与统计学院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全体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学院通过激励老师们参加各种讲课比赛提升教学能力,自本科办学以来有26人次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类讲课比赛中斩获佳绩。

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定期派出青年教师学习新技术、参加学术会议、参加教学技能比赛,根据学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导师传帮带作用,加快提升青年教师们的业务能力,锻炼他们早日成为教学骨干。


(2)以强有力的实训环节保障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师范类专业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构建原则,从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课程、模式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创新提出“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非师范类专业充分利用实习基地优化实践教学,与实习单位合作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比赛;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周”“暑期实践活动”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课题、进团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论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专项项目)、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以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保障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院不断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做活第二课堂,提升实践能力,特色化第三课堂,在强化服务应用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多元化的三课堂联动,有力保障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在“师资队伍、实践环节、课堂活动”的保障下,形成了“党建引领、文化浸润、教赛融合”的育人模式,即“党建引领育人方向,数学文化浸润育人过程,教赛融合搭建育人通途”。
1、党建引领育人方向
学院要发展,党建来引领。学院定期开展主题微党课、党日志愿服务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相结合,深化师生党团员的使命担当意识。党建带团建,通过团日主题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多元知识结构,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数学与统计学院把党的精神扎根到学院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师党支部构建“党建+思政”的课程新模式,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得力抓手,重点打造了“一课一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激发全体教师投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自觉性,主动让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每一门课程,5名老师的课程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展,用歌曲、绘画等形式将课程思政教学收获表达出来。党员干部带头组建校级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多名老师在课程思政方面教学成果丰硕。

2、数学文化浸润育人过程
立足学科特色与师范教育优势,打造“以数化人 以理育人”特色品牌项目,项目构建“学术领航、数理争锋、数苗计划、数艺工坊、数行天下、数暖人心、数业有成”七大育人模块,形成“党建引领-文化浸润-赛教融合”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通过名师讲座、学科竞赛、科普教育、非遗创新等多元化活动,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充分发挥学院数学学科特色,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弘扬数学文化、传承数学家精神为主线,将数学文化辐射到教育活动中,开展读书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对科学的崇尚之情。以学院“数学爱好者”社团为依托,举办“数学文化节”系列活动,依托3月14日国际数学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项目创新性地将数学理论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相融合,形成三大特色:一是建立“专业竞赛+师范技能”双轨培养体系,通过以赛促学、以练强技,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二是打造“师范生-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三级科普网络,年服务量超5000人次,在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拓展就业实践场景,增强学生社会服务意识与就业竞争力;三是构建“就业赋能型数学实践”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数学与统计学院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举办专场宣讲会、招聘会,搭建校企对接平台;邀请优秀校友分享职业心得,助力学生规划职业发展;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教师资格证备考讲座,拓宽就业渠道。多举措并行,毕业生在数据分析、教育培训等领域适配度显著提升,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95%以上,为地方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注入专业力量。






3、教赛融合搭建育人通途
(1)组建建模团队,积极开展教学和学科竞赛融合育人模式。近年来,学院整合优秀师资力量,组建“数学与统计学院建模工作室”,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市场调研大赛以及统计建模比赛等学科类竞赛,多次获得优异成绩,2023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好成绩,获奖等级数量均超过省内同类院校;2023年9月份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河北省赛区比赛中取得省级一等奖的好成绩。2025年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中,荣获国家三等奖。









积极服务地方,与国家统计局沧州调查队共同完成了行业内的统计建模比赛,共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统计学专业15名学生参加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将专业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以赛促教共成长。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以比赛为载体,实现赛教相长,有力推进教学手段、方法创新和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促进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数学与统计学院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构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格局,抓住工作的关键要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手段”,强调以提高教学综合质量为中心,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丰富育人内涵,踔厉奋进,守正创新,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助推学校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