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沧州师范学院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扎实做好迎评自建工作,全方位展现各学院特色与育人成果,教务处推出“一院一特色”系列报道,聚焦各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丰硕成果,彰显教育教学特色亮点,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塑全人“四课堂联动、四业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
外国语学院目前拥有英语(师范)和商务英语两个本科专业,英语专业2022年立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4年通过教育部师范认证,商务英语专业2023年通过教育部学士学位评估。目前在校生792人,专任教师53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8%,硕博占比92.5%。


外国语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为首,以智为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发展为统领,通过“四课堂联动”的创新培养体系实现行业、专业、学业、就业“四业贯通”,形成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塑全人的办学和育人特色。

一、以“德”为首,“双轨”并进,培根铸魂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政齐抓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双轨并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导向和职业道德引领。
(一)“四个建在”铸思政教育之基
“大讲堂建在学院、大思政建在年级、马小组建在班级、党小组建在宿舍”的“四个建在”保障体系夯实思政教育根基。“大讲堂建在学院”使党的理论、主张、决策入脑入心,让学生的政治学习成为自觉;“大思政建在年级”上下联动筑格局,润物无声见实效;“马小组建在班级”塑“读书-分享”氛围,树“理论-实践”典范;“党小组建在宿舍”实现“小空间-大容量”思政目标




(二)双“育”融合拓课程思政之路
1.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
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编制《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课程大纲、教案、教材选用均体现思政目标,促进德育、智育融合。“立德树人”理念引领、“理解当代中国”教材指路、示范课程特色育人,实现了课程思政全覆盖


2. 站稳第二课堂育人主阵地
品牌活动引领,两维四段全覆盖。学生一年级“读China Daily,听党的声音”;二年级“学‘强国’专栏,知中国大事”;三年级“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四年级援疆支教,练就服务本领。
“诗书怡情”、“外语节”、“星辰宣讲团”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经典语句响亮传送,将“七一勋章”感人事迹倾情展演,将“四大名著”文化精髓精心演绎。“名师讲堂”促进师德养成,主题征文唤起修养自觉,话剧展演增进心灵净化,“三习”实践涵养职业道德。

3. 凝练课程思政育人成果
目前,学院已建成“英语口语”等6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开展省级课程思政教、科研项目15项,市级5项,校级1项,发表相关论文15篇,出版专著1本。

二、以“智”为轴,“四课堂”联动,强本固基
学院贯彻OBE理念,以“智”为轴,持续完善课程化的第一课堂、活动化的第二课堂、社会化的第三课堂和国际化的第四课堂“四课堂联动”创新培养体系,形成了“夯实‘语言+专业技能'”,“培树终身职业发展素养”的特色优势。
(一)紧扣第一课堂,夯实语言基础,提升专业技能。
“三课程”共育,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专业课程职业化,通过浓郁的职业情怀、创新的育人模式、严格的质量监控和自然的理论融入,引导学生“践行职业道德、练就专业本领、谋求职业发展”;专业方向课程实践化,进行“打磨+反思”仿真训练,“项目+实操”进阶训练,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训平台,以增强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才干;实习实践课程协同化,双导师协同指导,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三习”与论文协同进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反思、总结、提高。

(二)聚焦第二课堂,拓宽技能维度,练就从业本领。
社团活动与专业赛事协同开展,职业道德、语言知识、思维品质、专业技能有效衔接。外语节坚持“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用语言联通世界,用智慧创造未来。“诗书怡情”让学生读经典,赏文化,拓视野,厚底蕴,以书香伴随个人成长,以心灵感悟生活真谛,以知识营造校园文化。“七一勋章”紧扣“红心向党,致敬英雄”主题,以英文话剧讲好红色故事,立鸿鹄志,抒爱国情。名师讲堂彰显一线名师风采,呈现经典教学案例,传播先进育人理念,传授实用教学方法,构架起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桥梁。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良性互动。近三年,教师获得各类教学奖项31项,市社科成果奖22项;发表论文73篇,出版著作6部, 译著11部;主持各类项目30项,学生参与课题11项。学生在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国才杯、亿学杯等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95人获奖。

(三)依托第三课堂,延展育人广度,培树综合素养。
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承办“国培”、“省培”项目,让学生有机会与专家学者、一线名师、骨干教师“同学习、通有无、话情怀、共成长”。国际交流志愿服务专业化:师生在国际活动中发挥特长,贡献力量,展现风采。基础教育志愿服务常规化:每年师范生赴偏远地区支教,以个人“星星之火”,助力脱贫攻坚、教育先行的燎原之势。社会志愿服务常态化:学生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将专业技能与真情实感融入社会实践,温暖人间。

(四)利用第四课堂,融通中外文化,优化育人范式。
开设国际文化体验讲座;举办特色鲜明的师生文化交流项目;开展国际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加海外支教和国际学术会议;引导学生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攻读海外研究生,帮助学生“塑家国情怀、拓国际视野”。

“四课堂”聚焦立德树人,各具特色,相辅相成,融合发展,体现了我院“思想引领、道德铸魂”的育人思路,“夯实专业、实践育人”的办学模式,“爱国爱家、开放包容”的育人情怀,“面向需求,成人成才”的培养宗旨。
三、以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服务社会
(一)立足沧州大地,推进京津冀合作结硕果。
与京津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实训基地;与沧州市公安局开展“警校共建”,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二)依托师范专业,服务基础教育上水平。
学院组织师生团队走进沧州地区乡村中小学,开展“赋权增能”外语教育教学指导帮扶工作,组建“星火”支教团赴偏远地区支教,助力乡村外语教育振兴。


连续10年承担国培、省培项目18项,培训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青年教师2000余人。秉承以“为教育者赋能”的初心,服务河北基础教育发展。

(三)基于合作项目,推进产教研用见成效。
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近三年开展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4项,与企业共同开展横向课题28项,与地方基础教育行业开展教改项目9项 。

(四)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国际交流促合作。
师生志愿者承担外事活动翻译工作,推动对外合作项目顺利开展。翻译沧州赴东盟博览会展品《非遗沧州》,参与《河北文化读本》英文版编译和中华成语英文剧创编工作,促进本土文化国际传播,服务地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育人成效
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既注重学科育人,又注重实践育人;既注重能力培养,又注重社会服务;既注重家国情怀,又注重国际视野;既注重专业发展,又注重“全人”教育,取得了人才培养满意度和社会声誉双高的育人成效。用人单位满意度98%以上,近三年就业率平均为95.16%,专业对口率平均为61.3%,沧州地区、省内、及京津就业率分别为14.4%、64.8%和8.9%,高质量就业率平均为79.6%。

在校生专业能力表现突出,近五年在校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人次达到192人,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3 项,省级奖项104 项。毕业生职业发展优秀,毕业五年左右的学生在职称、职位晋升方面呈现较高比例,达到了68%,近三年,60余名毕业生在就业当年获得“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标兵”等荣誉称号。毕业五年以上的校友中涌现出了一批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省市区级优秀教师、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等,成为工作单位的中坚力量。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为首,双轨并进,实现思想育人,道德铸魂;以“智”为轴,“四课堂”联动,提升专业技能,对接职业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努力在“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塑全人”的办学之路上走出外国语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