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风雨淬炼青春志,骄阳见证赤子心。暑假中齐越传媒学院“诗音推普”青年团的成员们背上行囊,带着推广普通话、传承诗经文化的使命,踏上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程。这支由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在指导老师安琪、穆金雨、于园园的带领下,深入河间、东光、沧县等地的乡村,用青春的声音传递普通话的魅力,用文化的力量点亮乡村振兴的希望。

东光县龙王李镇启蒙幼儿园——童声稚语诵诗经
7月3日,“诗音推普”青年团来到了东光县龙王李镇启蒙幼儿园。这是团队暑期实践的第一站,也是最特别的一站——他们要为幼儿园的孩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诗经文化启蒙课。

幼儿园的教室里,二十多个孩子睁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团队负责人安琪亲切地为孩子们介绍了“诗音推普”青年团的使命,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青年团成员以《诗经·小雅·鹿鸣》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诗经文化。“小朋友们知道《诗经》吗?知道什么是‘呦呦鹿鸣’吗?”刘向兴勇问道。一个小男孩举手回答:“是不是小鹿在叫呀?”引得其他孩子咯咯笑起来。


团队成员们耐心地讲解诗歌创作的背景,逐字逐句教读,纠正发音。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掌握,他们将《鹿鸣》编成了儿歌,带着孩子们边唱边做动作。孩子们整齐划一的动作,清脆的童声,让整个教室充满了生机。最让团队难忘的是课后调研。“我们走进村民家中,一位老大爷十分激动地说:'孩子们说普通话,以后出息!'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李佳桐同学回忆道。

沧县崔尔庄镇后乔庄小学——古韵新声润童心
离开东光后,团队来到了沧县崔尔庄镇后乔庄小学。在这里,他们走进四五年级的小学生中间。与幼儿园的孩子们不同,这些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团队成员们调整了教学方式,以更加互动的方式开展活动。

青年团成员以“为何《鹿鸣》能穿越千年仍被传唱”为引子,向同学们生动介绍《诗经》的文化地位与沧州地区深厚的诗经文化底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不仅是古人宴饮嘉宾的歌声,更是对真诚、友善的赞美。”团员们用标准的普通话逐句讲解诗中意象与情感,结合生活场景解读“鹿鸣”的象征意义,让孩子们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感受普通话表达的精准与优美。

青年团成员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为孩子们讲述沧州与《诗经》的渊源故事。讲解了《诗经》主要编纂者和整理者尹吉甫的相关内容,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他们对诗经文化的探究兴趣。现场以多元形式构建起立体学习场景。礼仪教学环节,团队成员从举手高度到躬身角度进行标准化示范,指导孩子们行传统揖礼。孩子们整齐划一的身姿、规范有度的动作,展现出中华礼仪文化在沧州的千年传承。


沧州市图书馆周末诗经品读会——雅言共赏传经典
在沧州市图书馆的“周末诗经品读会”上,“诗音推普”青年团与当地市民共同聆听专家对《诗经》的解读。解放路小学的同学们也参与其中,与大学生们一起朗诵《芣苢》。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清脆的童声与大学生们标准的普通话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文化传承图景。



“我们不仅是在推广普通话,更是在传承文化。”穆金雨感慨道。团队成员们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普通话普及情况和诗经文化认知度。一位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的母亲说:“你们带着孩子们边读边唱,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特别好。孩子们在诵读经典的同时,还能学到传统文化知识!”

河间米各庄张兴屯村——乡音雅韵话传承
实践的第四站,团队来到了河间市米各庄张兴屯村。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摇着蒲扇乘凉,看到这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脸上露出了好奇的笑容。团队成员们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到准备工作。米增庭同学调试着摄像设备,白恩姿、郑雨晨则忙着布置场地。

青年团成员以《诗经·小雅·鹿鸣》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诗经文化。团队成员们耐心地讲解诗歌创作的背景,逐字逐句教读,纠正发音。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踊跃跟读,稚嫩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为了加深孩子们对《鹿鸣》的理解和记忆,推普团成员带领小朋友们开展了充满趣味的诵读和吟唱环节。在朗朗书声和悠扬的吟唱中,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正确的普通话发音技巧,还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的韵律之美。

团队成员还与小朋友们亲切交流,并发放调查问卷,旨在了解沧州地区普通话普及程度以及孩子们对诗经文化的认知情况,为后续的推普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方向指引。

收获与展望:青春力量,文化担当
风雨里、烈日下,汗珠滴落成诗行,脚踏实地见真章。团队成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深刻理解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意义。张煊康同学说:“看到孩子们从羞涩到自信地朗读诗经,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米增庭则表示:“用新媒体记录和传播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
这支青春洋溢的队伍并未停下脚步,他们将继续深入沧州各区县,收集调研问卷,建立方言语音数据库;组建专业访谈团队,走访非遗传承人、乡村教师等群体,开展诗经文化口述史研究;同时成立“诗经文创”专项小组,开发AR明信片、有声书签等系列产品,让古老的诗经文化焕发新生机。正如安琪老师所说:“我们不仅要‘送文化下乡’,更要‘种文化在乡’,让普通话和诗经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
这个夏天,一群年轻人用声音传递文明,用行动助力振兴。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生动写照;他们的努力,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雅韵传诗音,推普兴乡行——这不仅是“诗音推普”青年团的口号,更是他们用青春书写的文化传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