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沧州师范学院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扎实做好迎评自建工作,全方位展现各学院特色与育人成果,教务处推出“一院一特色”系列报道,聚焦各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丰硕成果,彰显教育教学特色亮点,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学院基本情况
化学与化工学院肇始于1958年,原名化学系,是我校最早的系(部)之一,2010年更名为化学与环境科学系,2015年定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学院顺应学校发展和区域人才需求,先后建设了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环境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主打专业,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化学专业已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2022年,材料与化工专业获批硕士专业建设点。2025年,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微专业已在教育部备案。

基本情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高级实验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计划10人,市“技术拔尖人才”3人;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人、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人。无机化学课程团队、仪器分析课程团队被评为省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化工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20年,化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入选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2023年,天然产物与功能材料创新教师团队成功入选河北省教育厅首批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达标基层教学组织5个,优秀1个。

师资结构

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河北省优秀教师团队
二、学院建设思路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确立了“固本培新,理工融合,协同发展”的思路,实施学科驱动下专业和教学资源改革升级,坚持“思政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联动机制,促进了理工有效协同,实现人才复合性、创新性、工程性的多元化应用型培养。

建设思路
三、建设举措及成效
1.构建“大思政”育人机制,强化思政融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多方联动,不断树立“大思政”育人理念,积极探索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的有效机制,延拓思政育人的时间和空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联动,构筑线上线下协同、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覆盖的“泛在”育人模式;理论-实践课程联动,实现理论学习、实践教学、思政育人的交叉并行与全链条贯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形成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协同育人效应。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学院打造了“七雅”文化艺术节活动品牌,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多次荣获全国校园公益行动优秀社团称号。培养了全国自强之星、扎根边疆的满恒硕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院学生获高水平奖项多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取研究生比例一直保持在20%以上,居全校领先地位。学院屡获“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招生工作先进集体”“考研工作先进集体”“文明院系””标杆院系党总支“等荣誉称号。

考研墙
学院竭力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推出了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选树了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目前,学院拥有校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1个,获得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省级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获校级教学创新比赛课程思政赛道一等奖1人,校级课程思政比赛二等奖4人,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1项。学院坚持以一流课程建设作为一流专业建设重点,拥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仪器分析》,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化工原理》。


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及教学团队
2.构筑阶段式培养机制和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科教融汇,促进学科专业协同发展
学院各专业将按照人才培养“先宽后深”的原则,通过“反向设计、正向施工”,以化学学科为基础,拓界融合化工、环工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驱动专业协同发展,围绕地方产业需求,聚焦新质生产力,重构课程体系:一阶段厚基础,设置以四大化学为主的基础模块课程;二阶段强特色,设置教师教育、分析测试、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等特色专业模块,总计53门课程;三阶段求创新,设置综合创新实践、专业前沿、多专业联合毕业论文等融合拓展模块课程,有效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协同发展。

阶段式培养机制和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院培育了系列教育教改项目,其中省级1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发表教研论文12篇,其中核心3篇。建有化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校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9个,拥有天然产物研究与功能材料创新团队等校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各团队教师长期致力于天然产物提取、新能源、生物质、涂层材料、催化合成等领域的科研研究。近5年,依托各平台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5项,发表省级以上科研论文96篇,中文核心及SCI收录论文占比50%以上。

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构建立体化实践平台和跨学科师资队伍,强化产教融合,促进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院基于河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市校级教学科研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创建“产教学研用”创新实践平台,采用“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绿色化工现代产业学院,共建实习基地和融合发展基地30余个,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践要求,提升了学生应用能力。

立体化实践平台和跨学科师资队伍
学院通过外引内培,青年教师进企业,提高双师型比例;广泛吸收利益相关方参与,组建跨学科师资队伍,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产学结合、校企(所)合作、理工结合等重大问题,构建了“校企(所)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新模式,夯实了人才培养基础。目前,学院派出河北省科技特派员22人,与学校、企业共建课程8门,双师型教师人数达到近70%。

“校企(所)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模式
4.构建“教+赛+研”培养模式,强化赛教结合,促进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坚持将教学建设、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项目融为一体,以学科竞赛为驱动,项目、课程承载,校企协同,依据“学中做、做中学、研中学”的教学理念,构建了“教+赛+研”相容并济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院已形成以赛促学、以赛敦教、以赛促建的一专业一主赛事的特色教学。近五年,在校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21人次,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56项,发表论文49篇。





一专业一赛事
未来,化学与化工学院将紧紧围绕河北省和沧州产业发展需求,将产教融合工作做深做实,继续以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师范类”的办学定位为指引,深入践行“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培养理念,以国家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为底线,以师范类专业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遵循,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和理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在能源、材料领域有所创新,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提升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质量,着力培养知行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化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