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展现我校在科学教育领域的育人成果与校地协同实践,彰显我校服务基础教育的责任担当,9月24日,在河北省教育厅特别支持下,我校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携手沧州市运河区教育体育局,共同走进河北新闻广播《阳光热线》直播间,以“大手拉小手,一起为科学教育助力”为主题,向社会各界系统分享学院在赋能中小学科学教育、培养未来科学教师、搭建校地协同平台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实践经验,生动诠释了地方师范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引发广泛关注与好评。

一、锚定使命,构建“双向赋能”科学教育协同体系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黄晓寸围绕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深度介入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逻辑与整体布局展开分享。她强调,学院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聚焦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室设备不足、专业教师短缺、课程内容滞后”的现实痛点,充分激活高校学科资源、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长板”,创新提出“迎进来、走出去、在一起”三大实践路径,构建“高校赋能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反哺人才培养”的良性闭环。“迎进来”:开放学院省级实验室、生物标本馆等资源,供中小学生体验机器人操作,感受无人机飞行等,沉浸式感受科学;师范生化身“讲解员”,用通俗语言解读科学原理,同步锤炼教学能力,实现“育童”与“育人”双向共赢。“走出去”:师生组建“科普轻骑兵”,携“液氮蘑菇云”“空气炮”等实验进校园,丰富中小学课堂与课后服务,弥补基层校资源短板;师范生全程参与备课、演示,提升综合能力,收获职业成就感。“在一起”:学院教授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教师任“辅导员”,师范生以“实习教师+科普专员”身份长期驻校,参与备课研讨;双方共研“大运河科学课程”、共建实验室,打造师范生“全真”成长环境,深化校地协同育人。
此外,黄晓寸介绍,学院从“硬、软、活”三大维度提供资源支撑:“硬资源”方面,投资建设省级科普基地并免费开放;“软资源”方面,组建教授领衔、博士为骨干、师范生为主力的“科普兵团”;“活资源”方面,开发多课时特色校本课程与STEM课程包,将人工智能、运河文化融入科学教学,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注入持续活力。

二、深耕一线,用实践书写科普育人温暖答卷
作为学院“科普兵团”骨干,刘业堃老师在直播间分享了一线科普工作中的动人故事与深刻感悟。他回忆起2023年9月带领40名大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大集活动的经历:仅2周筹备期内,团队克服重重压力,最终收获三大“意外感动”——小学生紧盯实验、追着提问的好奇眼神,打破了他对孩子科学兴趣的预期;大学生身着白大褂,即使在闷热环境中反复表演“奥特曼激光秀”、汗湿衣衫仍精益求精,展现出远超课堂的热情与担当;小学老师主动围拢交流、请教实验原理,流露出对科学教育的迫切需求。这些瞬间让他坚定信念:“我们做的不仅是科普活动,更是在播撒科学种子、培育教育情怀。”
刘业堃老师强调“小学科学教育应遵循‘先实验后理论’的规律,让孩子在动手与观察中爱上科学。”作为13所中小学的科学副校长或科技顾问,他始终将“头衔”视为责任,深入小学一线调研需求,再通过学院科研与教学转化为实践方案,形成“需求-研发-落地-反馈”的闭环,让科普工作真正贴合基层教育实际。
三、创新探索,绘就科学教育可持续发展新蓝图
吴沫虹老师则从课程研发、团队协作与未来规划维度,分享了推动科学教育常态化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结合多次一线实践,吴沫虹老师指出,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最迫切的需求一是县域与乡村学校亟需优质科普资源常态化供给,二是科普活动需与课程标准深度结合,避免“只热闹不扎实”。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参与科普工作,她建议“从‘小切口’入手,比如设计一个趣味实验、开展一次科普讲座;发挥专业优势,让计算机教师做编程启蒙、生物教师带生态观察;更要保持耐心,科普是慢功夫,每一次小小的触动都可能改变孩子的未来。”
此次直播,既是我校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科学教育实践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学院服务基础教育责任担当的生动体现。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大手拉小手”的校地协同模式,深耕科学教育沃土,为河北培养更多“出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科学教师,为孩子们播撒科学梦想的种子,努力打造“高校赋能基础教育”的“沧师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