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传来捷报:沧州师范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培训的8名巴州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在全疆测试员考核中全部通过三项考试,通过率100%。这一成绩在全疆93名参考人员仅48人合格(合格率52%)的背景下,成为冀疆协作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生动注脚。


巴州市教育局专门发来表扬,信中提到:沧州师范学院为期8天的培训效果显著,学员的普通话水平运用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测试员队伍的扩充,有效提升了全州12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点的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感谢贵学院参与民族地区脱贫工作,为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推动民族地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河北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处将巴州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委托沧州师范学院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优势,为巴州地区量身打造高质量培训体系,为项目成功筑牢根基。
沧州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此次培训,校党委书记云电军明确指示“组建专业团队、落实精细方案”,充分发挥基地在服务民族地区的示范作用。针对巴州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培训团队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目标,结合当地语言实际,设计了“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的培训方案。由张海燕、白晓清、李婷婷、武峻、沙莎5位国家级、省级测试员与4名优秀学生志愿者组成的9人培训团队,更是以“啃硬骨头”的决心投入培训,为确保效果,培训团队压缩休息时间将所有可利用时段均转化为教学资源——清晨提前发送针对性练习音频,午休时间在线解答学员疑问,深夜仍逐段批改语音作业并标注改进细节,甚至利用用餐间隙通过微信语音实时纠正发音,用“全天候在线”的付出诠释责任担当。

培训实施过程中,团队聚焦巴州常见的前后鼻音混淆、平翘舌不分等问题,针对性构建“语音理论+评分标准+实践技巧”的三维课程体系。创新采用“上午大课+下午分组训练”的线上模式:上午由李婷婷、武峻等老师系统讲解发音规则与评分细则,下午则由张海燕、白晓清、沙莎、武峻老师带队开展小组特训,四位学生志愿者同步做好资料整理、问题统计等保障服务,让个性化辅导覆盖到每一位学员。每日6小时集中学习加4小时答疑的安排,既契合学员作息,更让高强度训练有了时间保障。

培训团队采用可视化教学与精准化指导的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口型图、发音视频等具象化方式解析抽象语音原理,建立24小时作业反馈机制。武峻老师为纠正学员前后鼻音问题,专门录制10段对比音频标注发音部位;沙莎老师针对“命题说话内容空洞”的共性问题,连夜编写《话题素材库》;白晓清老师则通过“示范—模仿—逐句纠正”循环训练,显著提升学员朗读流畅度。正如学员吴艳林所说:“河北专家的指导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让我们对评分标准从模糊认知变为精准掌握。

8月18日全疆考核结果公布,8名学员全员过关,用实力印证了培训成效。这一成绩既是对沧州师范学院培训团队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河北省推动跨区域语言文字协作的重要成果。学员傅馨慧感慨:“从课程设计到考核准备,都能感受到来自河北省教育厅的关怀与沧州师范学院老师的专业引领,这份支持让我们得以成功突破测试难关。
河北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处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成果为契机,持续深化与新疆地区的语言文字交流合作,通过搭建更多培训平台、共享优质资源,助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提质增效,迈上新台阶。沧州师范学院也将在省教育厅指导下,总结经验、优化模式,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更多教育力量,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连接冀疆、凝聚共识的坚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