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诗经》诵读系列在《学习强国》平台强势出圈,阅读点击量突破7000万次,成为沧州人热议的现象级事件。诵读者,是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张海燕。记者就《诗经》诵读初心、媒体传播效果、传播经典文化等话题,与她展开畅聊。张海燕:《诗经》诵读 声声不息
沧州日报记者 哈薇薇
《诗经》诵读强势出圈 经典文化再现光华
记者:诵读《诗经》系列在《学习强国》播出后的效果如何?
张海燕:去年7月份,《诗经》诵读系列音频在《学习强国》总平台推出后,反响一直很好。《诗经》一共305篇,到目前为止,已经播出180多篇了。前段时间,我的同事很兴奋地和我说,一年前在《学习强国》上推送的《诗经》诵读,现在可以查看播放量了,你猜播放量达到了多少?我到平台上一看,一篇特别偏僻的文章,就是《小雅》中的一篇,也有90多万次播放量。180多篇《诗经》诵读,总播放量已经突破7000万次。她说,咱创造了一个奇迹,如果《诗经》诵读全部播完,播放量肯定过亿了。
记者:《诗经》诵读强势出圈,这个结果您有过预想吗?
张海燕:这个结果我完全没有想到,因为我认为《诗经》的受众面非常小。很多人读《国风》,《小雅》大家还勉强知道几篇:《伐木》《鹿鸣》等,但读到《斯干》《正月》《六月》《七月》等篇幅特别长,满篇都是生僻字的,就有些望而生畏了。不仅是听众,我一开始读的时候也觉得佶屈拗口,理解它的意思更费劲儿,所以读出来以后录出成品放到《学习强国》上,并没有报太大希望,以为不会有多少人听,可大大出乎意料的是,这么小众的古典文化,居然有这么多人阅读、倾听,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魅力真的是势不可挡,这也坚定了我继续诵读《诗经》的决心。
《夺命书香》点燃热情 诵读路上众人相助
记者:您因何产生诵读《诗经》的想法?
张海燕:这里有一个契机,沧州作家彭玲的《夺命书香》给了我很大影响。书中描写的献王刘德搜集《诗经》的艰难过程以及传承《诗经》历经的磨难,这一切令我深受感动,于是就想联播那篇小说,可那时我正生病住院,录播小说的难度有些大,《诗经》的篇幅相对短小一些,所以就改成了《诗经》。直到现在我还想把《夺命书香》这部小说通过录播的形式推送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沧州这段历史、优秀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不可磨灭的文化贡献。
身为沧州人,我觉得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推介给更多的人。彭玲是以小说的形式,而我想用朗读的方式。咱们现代人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条路上,依然肩负着光荣使命,前赴后继、书香不绝。
记者:在录制《诗经》的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难题?
张海燕:其实,录制《诗经》这件事,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从2017年就开始筹备了。那时我们组织了8、9位从事播音和文学的老师,大家分头一边读、一边写《诗经诵读旨要》,详细分析《诗经》中的每一篇作品,包括主题表达、字词读音、情感基调以及用气发声等等,并且也很快录出了音频、也写了作品,只等待语文出版社审批、出书,那段时间,学院一忙就暂时搁置了,后来因为疫情,又耽搁了很多时日,目前这本书已经进入校稿阶段。
去年,我因腿部做手术,住进了医院。也正是因为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让我可以静下心来欣赏曾经录制的《诗经》音频,才发现录制效果和之前预想的有很大差异。原本我们计划的很好,比如《秦风》一个人读、《曹风》一个人读、《邶风》一个人读,可实际出来的效果却是声音有高有低、风格不统一,单独听某一篇都没问题,但若串在一起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就是利用这段时间,自己读起来。读的过程中,我才发觉要想读好《诗经》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读《诗经》最大的问题就是读音。用什么标准来读?朗诵界的知名人士读出来的也各不相同。为把读音校准,我多次请教沧州文化学者刘桂茂,经过一番商议,最后确定采用向熙的词典,以它的音为标准音。不同版本上的字也不一样,最终确定以朱熹的版本为标准版本。最后剩下配乐,我联系到中国当代古琴大师王先宏先生,没想到他欣然应允,为我无偿提供了35首《古韵新语》古琴曲,里面包含了各种风格、情绪的配乐,这样最终保证了《诗经》诵读声音、版本、配乐的一致性。
享受《诗经》词章魅力 共同挖掘文化之根
记者:在诵读《诗经》的过程中,您个人有什么收获?
张海燕:一开始做这件事时,我只是觉得身为沧州人,得有点使命感。但在录制的过程中,却被充满无限魅力的《诗经》篇章所折服。有一种恍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我们一直行走在《诗经》的边缘,只知道《关雎》《蒹葭》《子衿》这些篇目,没有持续深入读进去,没有体会它真正的美,通过从头至尾的诵读,才发觉这些文字太美好了。
中学时,学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提到孩子们在那画着小画册,大家都打起来了,老师还在那摇头晃脑,读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当时我们无由地就对这样的句子反感,等到我们读明白以后,才知道“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指的是新房子落成,大家都来庆贺的场景,那个句子今天读来太优美了,其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讲的是兄弟姐妹大家都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不要有纷争,不要有不愉快。还有生了男孩是“弄璋之喜”、生了女孩是“弄瓦之喜”,原来这些句子全部出于《诗经》,原来我们后来的很多词句篇章,老祖宗全部在《诗经》中讲过了,“维熊为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家族的传承、对后辈儿孙的家训,这样的句子在《诗经》里比比皆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享受其中了。现在有的时候我出去晨练、遛弯,都会随便播上一篇《诗经》诵读音频,熟人看到我打趣说,怎么变得这么风雅?我笑说,都是读《诗经》的结果。
记者:您希望通过诵读《诗经》给读者和听众带来什么?
张海燕:我认为《诗经》真正的精华不仅在《风》里,也在《雅》和《颂》里,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认真学习和聆听《诗经》中的每一个篇章。
我曾为女生们讲过一堂“自尊自爱”主题的讲座,就是从《桃夭》开始的。女人的一生就像植物的生命,花开花落,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女孩子应该活成一株桃树,“灼灼其华”时灿烂自己,也宜其家人;到“有蕡其实”的阶段,要让生命结出丰硕的果实,奉献他人;花落之后,要保持“其叶蓁蓁”,用挺立的枝干护好自己、守住尊严。所以我觉得中华文化之根就在《诗经》。比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那是我们中国最早的迎宾曲,端正、大方,每每读到这样的句子,会让你分外惊喜,让你感叹原来根在这里、源泉在这里。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沧州六大文脉之一。沧州的先人们用生命保护传承下来的优秀诗文,不能让它们沉睡在古籍中,必须让它们活起来,成为我们现代人的心灵滋养。
我只是利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了一点儿事,还有很多人都在为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做着自己的努力,相信集众人之力,一定会把文化之根找回来,因为只有吸收文化精髓再长出来的树木才会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