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楼做核酸啦!有序排队,打开市民码……”每天7:30,听到抗疫志愿者、物业经理张强的“早间广播”,教工及家属纷纷戴好口罩,保持间距走向大门口。作为“流动广播站站长”, 穿着“红马甲”的小区供电主管韩忠达,早晨开着私家电车,载着高音喇叭穿行楼宇间,循环播放着“社区通知”——这是师院保障房小区“抗疫一天”的典型一幕:文明安静,温馨从容。
3月9日,被封控的“士林府第”小区在校党委领导下,由居家教工中的党员干部及家属组成抗疫临时党支部。近20天来,党支部和物业办一起,带领爱心志愿者,协助小区开展工作,为680户居民提供全天候服务。19天来,40多名志愿者身上的“红马甲”,像一朵朵鲜花盛开在静心湖畔,讲述着狮城学府2022年春天的抗疫故事。
小区的“主心骨”
组织志愿服务队、建立物资供应群,一件件得人心的工作,使临时党支部和物业办成为小区居民的“主心骨”。作为支部书记,继教学院党支部书记刘忠才股骨头做过手术,走路本就不大利索,忙上一阵,腿脚更“拉不开栓”了。如遇有事,只得靠车。20天来,他配合物业经理张强、主管刘景周,将志愿者分为“综合协调、核酸检测、物资供应、工作保障”4个小组,为教工提供组织宣传、核酸检测、物资保障和居家服务,为网上教学的老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熬红的眼睛、焗黑的头发下长出的白发,见证了“党支部书记”的艰辛。
疫情期间,“日理万机”张强经理更是忙得昏天黑地。白天,他紧急处理各式各样的情况,果断解决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取出业主掉到电梯井里的钥匙,引导医生上门为封控人员核检。一天到晚,手机响个不停,特殊时刻,如早6:00做核酸,必须5:00起床;夜23:30到货,只得零点以后再睡。
与在校区一线办公的领导教工不同,与家人同住“后院”的抗疫志愿者,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却把一天的黄金时段献给了公益事业。为了小区安全稳定,他们放下自家“难念的经”,以阳光的心态投入抗疫工作。作为支部委员和协调组主要成员,每天“长”在物业办的校工会副主席张宝棉负责统计,她以知识女性特有的精细,把各项数据整理得井井有条。商学院教师张红岩、体育学院教师邱粤,则是协调组的主力干将。封控以来,“6人组”负责学校和社区对接,接送核检医生、领取药品器材、联系物资配送。最早4点起床,最晚1点才睡,个中甘苦,只有他们知道。“士林府第是咱社区最让人放心的小区。”亚龙湾社区党委书记王思超的肯定,是对由2名党员干部、2名物业领导、2名教工代表组成的协调组的赞许,“率先垂范、科学调度、文明管理、热情服务”的工作作风,赢得业主的充分信赖和一致好评。
教工的“服务员”
“物资供应群”建成后,生活保障组负责人张红岩经与党支部、物业商定,制定了工作原则: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发动热心教工,利用个人人脉线上组织货源集中下单、保证货品质量、“零利润”供应。为确保大家吃上放心食材,刘忠才、张强、邱粤、郭颖、江瑞侠、马红丽、马文丽、杨炯、张丹分别联系了质优价廉的鸡蛋、牛肉鸡肉、蜜薯、米面油、面包、猪肉、鱼等生活物资。由于志愿者科学文化素质高,程序细致,数据精准,他们经手了466份蔬菜、1吨多肉蛋鱼、2吨多米面油和6吨多水果,竟无一差错。
分发物资过程中,有件小事令人感动:一些封控户买了猪肉,本是回族人的张强“怕别人出问题”,硬是违反了民族习俗,一人骑着三轮车,一人挪开堵在楼宇门的笨重的隔离墩,独立完成了这项“危险的作业”。有时,还会“顺手牵羊”,把封控户门口的垃圾袋捎下来。
“我们不接触钱,业主扫码付款。”张红岩说。这位大家公认的“热心胖姐”一边认真完成网上教学、一边积极投入志愿服务。一开始她主要负责维持秩序,做着琐细的助检工作;当教工生活物资消耗殆尽,张强经理建起“物资供应群”后,她又担任群管理员,当上“龙头”,专司“接龙”和“接货”。手机滴滴响,一天忙不停,张红岩为此付出的精力体力,简直达到“呕心沥血”的境界。“咱小区购物不便,进了这个群,再买菜就方便了。”住在7号楼的教工家属何香久先生拎着一袋菜,边走边赞叹。
志愿者中,除了支部书记和物业人员,几乎全日制工作的,还有商学院教师张红岩、体育学院教师邱粤等人。如果说,张红岩是“两肩挑”,邱粤就是“多肩挑”:核酸检测、分发物资、快递小哥,干一行爱一行,小区处处可见他骑着自行车快乐奔忙的身影。
3月15日下午,风雪袭来,气温骤降。负责清点分发蔬果鸡蛋的志愿者,穿着红马甲、戴着蓝手套,早已蹲守在大门口,在寒风中焦急地等待商家来送货。鸡蛋送来了,他们赶紧数数,挑出破损的搁在一旁,把完好的40个鸡蛋装成一兜,套上双层塑料袋,系好袋口等待“顾客”。待分货完毕,他们伸伸腰,互相看看,漆黑的头发上早已落上了一层薄薄的雪花,女的成了“白毛女”、男的成了“杨白劳”……
核检的好助手
“做好园区居民核酸检测工作,协助医务人员扫码、为检测医生递签”——这是志愿者团队对核酸检测组人员的职责要求。加上上门检测,这项工作耗时较长,不但具有危险性,还有一定科技含量,需要“德智体”三好的人才。精挑细选,邱粤、礼涛、贺艳、许江峰、江瑞侠、徐兵兵光荣穿上隔离服、戴上医用防护面罩,成为核检先锋。礼涛70多岁的父母,一位在北京住院,一位在沧州住院,因疫情不能前去照顾,他每天都来现场工作。闲下来,他只能通过视频跟父母对话。检测组又将6人分为两小组,每3人协助1位医生,稳定搭配,固定岗位。每天他们从开检干到“封管”“封箱”,业务越来越精,效率越来越高,多次受到黄骅官庄卫生院姜同岭大夫好评。17次核检,他们天天如此。有时耽误了午饭,就在物业凑合一顿。
抗疫19天,“红马甲”团队的工作节奏大体如下:早晨7:30到岗,做好核酸检测的准备。上午8:00开始,协助医生完成1000多人的核检。中午稍事休息,下午,张红岩、邱粤、礼涛等又来到大门口,为教工分发生活物资。就这样,40多名志愿者用自己的危险和劳累,换取了小区900多人的安全和轻松,他们无愧“士林府第”最可爱的人!
永远的马甲红
忙匆匆中,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从建群时的9人扩增到42人,其中26人是共产党员。现代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李昊,化学与化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潘春晖,“重获自由”次日就加入“红马甲”行列。后勤处职员杨建筑,是一位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每天都来志愿服务。作为新党员,宣传部商雅楠“两头忙”:一边作校微平台编辑,一边投入志愿服务。音乐学院郭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兵、体育学院王挺等党员教师,都像一颗颗螺丝钉,牢牢“盯”服务岗位。校外志愿者中,党员许江峰、贺艳、刘崇升、高峰等都是主力阵容。志愿者中,5组“爱心组合”——张红岩、林少亮和刘崇升、张金荣2个夫妻档,马文丽、马红丽和杨娟、杨炯2个姐妹档、商立中、商雅楠父女档等,是“红马甲”中的精彩亮点。
志愿者中,韩忠达的身份较为特殊。其本职工作是负责学校高压电供应,兼任保障房供电主管。疫情期间,他成了小区供电110接线员兼救援人员。哪里用电出了故障报修后,韩忠达马上就到。一天,4号楼几家的供电延时器坏了,按说不在其工作范围,他仍然带着配件及时更换,待完成工作已经下午1:00多,他还没吃午饭呢。
志愿者中,两位教工家属的表现可圈可点。他们是商学院教师孙洪杰爱人许江峰、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张金荣爱人刘崇升,这两位在市里工作的干部参与度高、态度良好,无愧“模范家属”。
像张红岩一样,志愿者中很多是有课的老师,他们一边完成教学任务,一边投身志愿抗疫,为服务学校大局做出了双份贡献。
抗疫队伍中,还有一些没穿“红马甲”的教工和物业工作人员。虽然他们不是志愿者,却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为小区抗疫做出了贡献。疫情发生后,物业工作量剧增。张强经理、刘景周主管率领客服中心、保安部、环境部、维修部等20多名人员,加班加点,高质服务。环境部部长周德峰,身兼多职,本来负责清理卫生,疫情当前,摇身一变成了消杀员。63岁的他,一天4次奔走于8座楼28部电梯之间,背着10多公斤的消毒液,每一圈下来,都是满身大汗。放下喷雾器,他只对记者说了句“大伙都不轻松,咱哪能闲着啊。”又骑着三轮车,拿着自制“捡垃圾利器”——一把用塑料管做的“铁挠子”,驶向小区假山景区……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传播师院人的抗疫故事,校办公室宣传部采写的新闻《师院为抗疫教工捐赠470余件被服》被《沧州日报》和“沧州晚报”微信平台刊发,纪实通讯《师院“后方”的奉献之歌》在校微信平台推送,与师院“前线”的先进事迹一起,汇成狮城学府的抗疫战歌。
党徽照耀抗疫路,静心湖畔马甲红。像大爱狮城所有志愿者和义工一样,沧州师院“红马甲”志愿抗疫模范群体的事迹,像一簇簇凌寒盛开的报春花,永远开放在广大教工心田,成为永不褪色的时代风景!
作者:刘用良
排版:刘含
编辑:李硕
审核:赵振岗 何渔阳